[家長二三事] 小朋友學烏克麗麗
2023-06-17 星期六晚上 獻慶去看小朋友的才藝班畢業秀 看到小朋友的烏克麗麗表演,影片是預錄的,現場只是把影片放出來給家長看。 影片到小朋友的鏡頭時,獻慶看到小朋友左手握住指板,沒有壓弦的動作,右手上下擺動沒碰到弦,但音樂是流行歌撥放。非常詭異的感覺。 就像看唱歌節目,有的歌手"對嘴"表演,歌手只動嘴巴不發聲,由喇叭撥放錄音檔。台下set好的觀眾還會拍手。 獻慶跟旁邊的家長說: "我其實不在乎他的這種狀況!" 說不在乎,但我得說清楚為何 "不用在乎"! 免得讓這事看起來很怪! 簡單說,不是說獻慶不在乎學習成果,而是很清楚投入的資源與產出的關係性,能這樣已經很好了! 詳細一點說,點很多,就慢慢列出來: 學琴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以獻慶自己學吉他為例,就算是成人彈吉他,其基本體能還是需要練習的,否則不只腰會痠、左右手都會發抖。 首先琴都不要彈,先找到好的姿勢來擺琴在身上,好的位置可以讓身體輕鬆,才不會彈一彈琴就腰酸背痛。 再來,以右撇子為例,左手按琴弦往指板上壓,光有力量還沒用,得注意手的姿勢是否能將力量導引到指板上,把弦給壓實,不會產生打弦的雜音。 因此,光壓一根弦,本身就得注意很多地方,而要壓多弦來彈和弦,那就需要數倍的力量,成人都很容易疲勞了,不要說小朋友要幹這檔事。這是強人所難。就算是成人的職業演奏家,也不喜歡連續性的去演奏封閉和弦,因為當手部姿勢稍微偏移,為了補償偏移,就會提高力量輸出,會造成左手的快速疲勞,進而影響演出品質。 而右手要撥弦,則需要瞄準琴弦用合適的力量去撥,使用的力道雖然不需要左手那麼大,但需要精細的精準度。撥錯弦,聲音就不對。撥錯力道,聲音的表現就不如想像。而一些右手技巧也需要長時間練習,例如: 泛音Harmonic、輪指Tremolo等。長時間進行精準控制的後果,就是右手會疲勞,發抖等。 為了克服這種問題,有專門設計給小朋友的琴,不只琴比較小支,琴弦的張力也比較小,按起來會比較軟,以此來符合小朋友的基本體能。 但儘管如此,左手指尖壓弦的痛感跟長期壓弦會長繭的問題始終存在,這對小朋友學琴是種考驗。 只有極少數有興趣的人,會不在乎這點。 當人注意聽自己彈出來的琴音時,這種專注度,很自然會讓人忽略彈琴的痛感! 而手指上的繭厚到一個程度,壓弦的痛感就消失了,但少了痛感,也就是觸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