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研究][教學資源] 愛思維爾線上學習平台Elsevier Researcher Academy介紹

作學術研究時,常常會有一種不知道該如何開始的感覺,又不知道該找誰問? 教授沒空,學長姐也不知道在講什麼,同學就別提了... 一整個就是冏!

來來來,這時候就要來推銷膏藥了!

請使用"愛思維爾線上學習平台Elsevier Researcher Academy"


PS: 使用前請先註冊帳號,完全免費!


基本介紹

官網一進去,主題就很簡潔的呈現出來,一個slogan、一個簡單講解,再帶出下面五大面向內容。
Unlock your research potential
Navigate your research journey with Researcher Academy. Free e-learning modules developed by global experts. Career guidance and advice. Research news on our blog.

愛思維爾線上學習平台Elsevier Researcher Academy首頁。

同時也介紹,為何使用愛思維爾線上學習平台Elsevier Researcher Academy。
  1. Master essential skills. Pick up practical skills and soli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dvice.
  2. Learn from the best. Access high quality content developed by leading research experts.
  3. Maximize your impact. Learn how to make your research stand out & garner those all-important citations.

為何使用愛思維爾線上學習平台Elsevier Researcher Academy。

在"Learn"的頁面,列出了五大主題
  1. RESEARCH PREPARATION
  2. WRITING FOR RESEARCH
  3. PUBLICATION PROCESS
  4. NAVIGATING PEER REVIEW
  5. COMMUNICATING YOUR RESEARCH
每個主題下面還有分項,例如RESEARCH PREPARATION下面還有3個分項
  1. Funding
  2. Research data management
  3. Research collaborations
進入想學習的分項後,就會看到教學內容的模組(module),點進模組就可以開工了。內容相當豐富,請選擇想看的內容看,這樣比較有效果。

"Learn"頁面。

其實不只學術研究的內容,對於學術這條路的發展方向,Elsevier Researcher Academy也提供了許多資源做為參考。

點進"Career path"的頁面,就會看到許多資源,包含三大主題
  1. Career planning
  2. Job search
  3. Career guidance

"Career path"頁面。

至於"學習"的頁面,看起來是為了中國用戶而開,內容就可說是"正在發展",大家自行參考。

"學習"頁面。

在"用戶"頁面中,可看到學習證書,可以把這個當作是學習歷程。

"用戶"頁面。

證書點進去後,可以下載證書的PDF檔,另外也可分享至社群媒體。

按下"Download PDF"按鈕,可下載證書的PDF檔。

為何想介紹

獻慶自己做為一個研究者,在成長過程中,曾經踢過很多鐵板。

在學生時期,不曉得如何做學術,找不到人問,那時也沒有豐富的網路資源。後來在博士班及博士後時期,慢慢踢鐵板,慢慢成長,也是走過來了。

在自己作研究者的時期,被人問如何做學術,卻發現一拖拉庫問題,很難講完,就是一言難盡,突然間就了解為何當年教授們也不太愛講這個。因為內容太多、太複雜、太累了。

現在有專業的線上學習平台對這個主題進行講解,而且內容還很豐富,不會只是標題式的空頭幹話。

獻慶在看了一些內容後,發現非常有幫助,也學了不少,自然就想推薦了。

對新手而言,可以快速了解規則,達到快速上手的目的。

對老手而言,很多更深入的內容,可以加深我們對許多規則的看法,或者是修正過去不正確的看法,找到更有效率的方式。

以下來講一下,看了部分教學影片後的感想。同時也跟各位表達,這個推薦不是說幹話,而是親身經歷。

祝福各位在學術之路上努力的夥伴們,可以在這些支援的幫助下,接近目標,完成夢想!


文章寫作程序(Process of writing)

從一開始做研究,我們看文章時,總會從標題(Title)、摘要(Abstract)、關鍵字(Keywords)一路看下來。接著看文章內容的簡介(Introduction)、方法(Method)、圖/表(Figure/Table)、結果(Result)、討論(Discussion)、結論(Conclusion),也是一路看下來。感覺很順。

長期這樣看的結果,可能會讓我們直覺上認為文章寫作的程序,就是從頭開始寫到尾。從標題、摘要、關鍵字開始寫,接著寫內文,從簡介一路寫到結論。這是一個線性寫作的模式。

但在Elsevier的文章寫作程序建議中,卻是建議作者由圖/表(Figure/Table)開始,接著是方法(Method)、結果(Result)、討論(Discussion),接著是結論(Conclusion)、簡介(Introduction),最後才是標題(Title)、摘要(Abstract)、關鍵字(Keywords)。一個非線性寫作的模式。

Elsevier建議的寫作程序。

獻慶在光看到Elsevier Researcher Academy建議的寫作程序的內容後,隨即了解到該課程的實在內容與教學效率。

與獻慶過去寫作的經驗比較,跟Elsevier建議的寫作程序不謀而合。獻慶就是先對某個研究主題有興趣,然後去做一些理論猜想跟實驗驗證,在這個過程中,有畫了一些圖跟表來幫助分析問題,經過討論,再找出問題的原因後,才產生結論。之後才能開始寫文章,而文章的寫作順序也跟研究的順序差不多相同,先貼上圖表後,寫方法、結果、討論,再寫結論跟簡介,最後才是寫標題、摘要、關鍵字。

其實這個非線性的寫作程序反映出來的是真實世界的不確定性,我們是在研究不了解的東西,那麼研究資料跟數據就會變成拼拼湊湊,而討論也是根據資料與數據來進行,最後才導出結論,而為了跟讀者介紹這個主題,那就需要介紹研究工具及方法,還有簡介,並且為了有效率地吸引讀者,猜到我們的研究內容,才設計合適的標題、摘要、及關鍵字。

PS: 有些書籍或老師,仍然採用線性式的寫作程序教學。獻慶只能說,對那個老師來說,沒差,他薪水照領,而且研究工作太忙,也沒時間去檢討這些教學問題,這是個充滿無奈的狀況。但對於正在寫論文的你來說,那就差很多了。請找適合的方法去寫作吧! 你會發現寫作也可以充滿樂趣! 


參考資料:


投稿信(Cover letter)

這是一個初學者不知道怎麼寫,而老手也常常亂寫的東西。

初學者會想說,論文寫好了,幹嘛要在寫一封Cover letter,多此一舉,而且也不知道要寫什麼啊,畢竟已經將所有的內容都寫在論文裡面了。

而許多老手則會把論文的摘要(Abstract)剪下貼上,當作Cover letter的內容,接著就投稿了。而這些老手也會這樣的教導他們的學弟妹或學生這樣做。

這是不恰當的做法,也大大地削弱了Cover letter的功能。當然更嚴重的是,亂寫Cover letter也可能造成被退稿。

其實Cover letter是作者(Author)跟編輯(Editor)之間一對一的溝通工具,這個內容只有作者跟編輯之間會看到,其他人看不到,所以在上面推銷文章的內容或說詞就可以稍微有點彈性,不用像正是文章那樣地具有規範性(死板),也有機會大大強調該文章的特點,加強文章的被接受性,以進入第一輪審稿流程。

更多關於Cover letter的寫作介紹,請參考以下資料。

PS: 各位可以發現,Elsevier Researcher Academy針對某些影片有加上中文字幕,方便認識中文的人理解內容。


參考資料:

投稿國際期刊時,英文是否很重要?

以獻慶自己作過作者跟評審的經驗,英文真的不用太好,主要還是看研究內容跟論述邏輯。當然,很爛的話,爛到看不出內容的話,評審會要求作者去修改英文。可以找專業改稿公司改完再投。

其實英文只要還過得去就可,主編跟評審主要還是看內容跟論述邏輯。期刊畢竟不是文學作品,英文不用太好。

類似的說明,在Elsevier Researcher Academy的教學影片中,會看到(請見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寫作技巧:如何進行跨學科論文寫作


看教學影片練英文、補強學術直覺及能量

Elsevier Researcher Academy的許多教學,是由期刊主編、專業評審、名校教授等,來講解許多學術的遊戲規則。簡單說,就是由內行人跟資深老手來解說學術遊戲的規則。

英文就算聽不太懂也沒關係,反正影片可以多播幾次,總會抓到一些重點。
就算覺得沒聽懂也沒關係,在大量課程的砲轟下,也會有種"好像學會"的錯覺。

儘管是"錯覺"也無訪,當真正進入學術寫作時,這些錯覺很可能會轉化為"直覺",那就賺到了!

(至於做研究的話,有時需要的是一些"幻覺"... ^_^)

對於證照蒐集狂

本課程的內容跟證照張數,很大程度可以滿足證照蒐集狂的要求。

每上完一堂課都提供都會提供一張證照。

到目前為止有N堂課(N>100)。

而且每張都是"國際證照"! ^_^

PS1: 想要正常證照的話,記得要用英文本名(建議用護照上的英文名)來註冊帳號。如果用網路ID或藝名註冊的話,到時候就冏了。

PS2: 以符合人性的學習立場,當然不建議為了蒐集證照而強行上課,這樣等於是搞錯了學習方向,效果也會很奇怪。請盡量找符合自己個性的學習方式。


作為一位證照蒐集狂

獻慶這次也來當一回證照蒐集狂,到目前為止已經12張國際證照了... 冏

剛剛才講過,要用自己的本名去申請帳號,這樣證照上面的名字才會對。

雖然獻慶是用本名申請,但系統還是出包了,發了一張名字是"Manager user"的證照過來。

好在這個問題,透過重新刷新頁面,再重新下載就解決了。

以下放上一些課程的證照,來增加大家的信心!






名字是"Manager user"的證照。透過重新刷新頁面,再重新下載可解決問題。

重新刷新頁面,再重新下載,拿到名字正確的證書了。








關於愛思唯爾Elsevier

愛思唯爾Elsevier是一家資訊和解析公司和世界上科學、技術和醫學資訊的主要提供者之一。愛思唯爾作為出版公司成立於1880年(百年老店)。其產品包括學術期刊、電子文獻資料庫、教科書、資訊系統。愛思唯爾的產品和服務覆蓋整個學術研究生命週期,包括軟體和數據管理、教導和評估工具。

PS: 獻慶的第一篇論文就是發表在愛思唯爾Elsevier旗下的期刊上。
Quasi-landau levels in bilayer zigzag graphene nanoribbons

以上是檯面話,讓我們來看看商業話

2020年,Elsevier的營業額(Revenue)是2692百萬英鎊,換算成台幣就是大約1000億新台幣(匯率使用37.77來計算)。調整後營業利潤(Adjusted operating profit)是1021百萬英鎊,換算成台幣就是大約385億新台幣。這個量體已經超出很多台灣的上市櫃公司了,足見學術出版確實充滿了"價值"。

Elsevier 2020 financial performance (資料來源: RELX annual report 2020)

由此可看出,學術出版已經完善其商業模式,形成正向循環。另一說法就是,現代學術深受商業市場這個無形黑手的操作...




最後,再祝福
各位在學術之路上努力的夥伴們,可以在這些支援的幫助下,接近目標,完成夢想!







相關連結

愛思維爾線上學習平台Elsevier Researcher Academy

Elsevier官網: https://www.elsevier.com/




留言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什麼是電池的CCA(Cold Cranking Amperes)? 如何量測CCA?

[數據處理] Excel 日期時間 換算成 秒

[Arduino] 使用示波器來看Arduino的UART, Inverted Software serial及RS-232訊號並對其進行解碼